古今文人赞美山水人文的作品,往往会成为一个地方提升形象的宣传利器。王羲之《兰亭集序》之于浙江绍兴、吴均《与朱元思书》之于富春山水、王勃《滕王阁序》之于江西南昌、崔颢《黄鹤楼》之于武汉三镇、李白《早发白帝》之于重庆奉节、范仲淹《岳阳楼记》之于洞庭湖、苏轼《赤壁赋》之于黄冈赤壁、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之于昆明滇池等,都是这样的经典案例。

    长寿,就是这样一个让众多文人乐于妙笔生花的山水灵异之地、人文厚重之邦。水铸魂魄,山藏气韵,鱼如阵行,果满林冈,构成起长寿优美的山水画卷。巴渝文明的早期摇篮,养生长寿的演化中心,程朱理学的传承枢纽,星罗棋布的历史遗迹,群星辉映的杰出人物,奠定了长寿深厚的文化底蕴。山水与人文的交融积淀,让长寿成为景点荟萃之地。

    黄草萋萋   峡谷森森——杜甫诗中的历史碎片

    诗圣杜甫,曾经有一首涉及长寿的诗作,折射出1300多年前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后巴蜀地区进入藩镇割据时代的长寿影像。

    这首题为《黄草》的诗是这样写的:

    黄草峡西船不归,赤甲山下人行稀。

    秦中驿使无消息,蜀道兵戈有是非。

    万里秋风吹锦水,谁家别泪湿罗衣。

    莫愁剑阁终堪据,闻道松州已被围。

    诗的主旨,显然是忧时伤世。仇兆鳌《杜诗详注》谓,此诗“为蜀中兵乱而作”。前四句,刺蜀中的藩镇内乱;后四句,忧边疆的吐蕃外患。诗的风格,是典型的沉郁顿挫。诗的手法,从头到尾,四联皆对,与另外一首名作《登高》如出一辙。

    安史之乱中,杜甫离开关中,流寓巴蜀。始居成都,生活相对安定。后转巴渝,途经长寿,沿江而上,定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之瀼西草堂。

    杜甫向来关注时局,对黄草峡的军事地位,自然非常看重。“黄草峡西船不归”,一个“西”字,透露出的信息是,黄草峡是蜀中藩镇割据地带与中央控制区的分界线,是关系到大唐王朝安危的战略要地。

    黄草山的苍凉之美,黄草峡的要塞之险,这就是当年杜甫途经长寿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江上城郭  荔枝山林——范成大眼中的乐温秋色

    乐温是长寿有史以来影响最大的旧名。从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开始,直到元末大夏天统元年(公元1363年)改名长寿,其间除100年左右两度改名乐昌外,大约650年都叫乐温。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南宋著名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除了文学成就外,范成大“入为从官,出为牧守”,在政治上兴利除弊,多有建树,历来受到好评。

    《大热泊乐温有怀商卿德称》,就是范成大与好友杨商卿、谭德称合江分别后,顺江而下,于淳熙四年七月十四日夜泊长寿江边时写下的作品。

    暑候秋逾浊,江流晚更浑。瘴风如火焮,岚月似烟昏。

    城郭廪君国,山林妃子园。故人新判袂,得句与谁论。

    江上城郭,巴国风情,山间荔枝,妃子果园。宋代的长寿,长江之滨已有城郭,足见经济之发达;山林荔枝曾供杨妃,足见物产之独特。由此看来,范成大对乐温的美好印象,良有以也。

    秦妇丹台   刁斗银钩 ——曹学佺笔下的人文影像

    曹学佺(1574年-1646年),明末大学者、文学家、剧作家、藏书家,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

    曹学佺从万历37年(1609年)起入川任职,万历41年(1613年)被罢职回籍,居蜀时间将近四年。曹学佺的《涪州》一诗,当作于罢官回家经过长寿、涪陵途中。原诗如下:

    枳县当三峡,巴梁对两渠。丹台秦妇筑,刁斗汉军书。

    李渡牵诗思,涪江咏谪居。溯舟如可入,便问武陵渔。

    “丹台秦妇筑,刁斗汉军书”。这是曹学佺对长寿的精彩描写,为我们留下了四百年前的长寿人文影像,显得弥足珍贵。“丹台秦妇筑”,揭示的是养生文化的源远流长;“刁斗汉军书”,折射出长寿乃兵家所必争。看来,养生文化的深厚博大,山水形胜的雄奇险峻,让长寿给曹学佺留下的印象一定太美太深。

    水流巴字  山幻寿文——陶澍眼中的山水奇观

    陶澍(公元17 79—1839年),字云汀,湖南省安化县小淹镇人,清代著名改革家、理财家、爱国者。

    陶澍一生,曾经两度入川任职。《长寿县》一诗,当作于任职重庆的川东兵备道期间。

    水曲流巴字,山长幻寿文。峰峦曾不断,点画若为分。

    毅魄嗟猿化,炎黎尚鸟耘。悬崖碉砦满,指点认斜曛。

    尽管,诗的结尾是苍凉沉郁的,但诗的开头却是长寿山水魅力的画龙点睛之笔。

    碧眼秋潭  婴孺之姿——寿翁谯定的诗意素描

    两宋之际的长寿人谯定,既是大名鼎鼎的理学大宗师,又是仙气实足的传奇老寿星。谯定晚年隐居于成都青城山中,由于既儒且寿,引得很多人的顶礼膜拜,蜀人把他隐居的地方叫做“谯岩”,虽然最终“不知所终”,当地人依然“有绘像祀之者,久而不衰”。特别是一些文人学士,更是用灵巧之笔,记录下了他们心目中的谯夫子。

    目前已知最早赞美谯定的作品,是南宋王质的词作《泛兰舟·谯天授画像》:

    萧萧乌帽黄衫。烟水拍云岩。风清月白,一双碧眼莹秋潭。四海九州,茫茫东北,渺渺西南。松霜杉露毵毵。

    龙门隔如参井,青城佳气与天参。蔽山充野,牡丹红外茯苓甘。鹤顶凝丹,隙驹蹀躞,尽百年闲。乾坤云海风帆。

    比王质稍晚入蜀的大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是王质的好友,从乾道九年入蜀,到淳熙五年离开,居蜀凡九年(公元1170—1 178年)。陆游初到成都,就被青城山所吸引,于是数度登临,与道士结为朋友,并委托道士向隐居山中的谯定寄赠诗作:

    寄谢谯夫子,今年一出无?万缘随梦断,百念与形枯。

    云护巢松谷,神呵煆药炉。凭高应念我,白首学征租。

    诗前有这样一段序言:

    青城大面山中有二隐士,一曰谯先生定,字天授,建炎初以经行召至扬州,欲留之讲筵,不可,拜通直郎直秘阁致仕,今百三十余岁,巢居险绝,人不能到,而先生数年辄一出至山前,人有见之者。

    诗作显然是从谯定“今百三十余岁”的高寿着眼的。在陆游看来,谯定的高寿,原因在于远离尘嚣,回归自然,万缘皆断,百念尽去,白云松谷为巢,药炉丹丸为侣。陆游之所以对谯定十分崇拜,一则因为谯定是陆游的师爷(陆游老师张浚为谯定弟子),受其学养上的恩泽;二则因为陆游此时正与道士探讨养生,渴望从谯定那里学得长寿之道。

    也许,谯定的长寿之道就是一个“隐”字。明朝中叶的大学问家、四川新都人杨慎,曾经写过一篇《青城五隐赞》的诗作。这“五隐”分别是西晋的蜀中天师道首领范长生,北宋的老寿星谯定、青城山名道勾台符、著名隐士张俞妻子蒲芝和杨慎本人。其中,对谯定的赞颂如下:

    天受韬奇,入林结茨。凤兮翙翙,麟之仪仪。年百廿岁,有婴孺姿。山癯渊槁,奚可同之。

    诗中赞扬谯定怀藏奇才乃出于天授,隐入深林结茅屋而居。如凤凰之飞,翙翙其声,如麒麟之立,仪仪其貌。虽然年高百二,却有婴孩孺子的姿容。那些瘦削的山崖和枯槁的渊潭,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波平如镜  月映江心——乐温时代的长江夜景

    晁公溯,一作晁公遡,字子西,山东济州巨野人。出生于北宋末年,生活于南宋前期。晁公遡是西汉大夫晁错之后。从北宋开始,晁家诗书继世,官宦传家,成为累世显赫的世家大族。

    这首《乐温舟中作》,当是晁公溯任职于川峡期间泊舟于乐温(长寿)江边时所作:

    密云卷雨归空山,暮林接翅昏鸦还。须臾水面明月出,沧江万顷瑠璃寒。波平汗漫天无风,水光月色相为容。临流爱此无尽碧,乘月直下沧浪中。江心石出高崔嵬,水作镜面无停埃。琉璃万顷忽破碎,知是一苇横江来。中流与月更媚妩,湛湛无声翠光舞。飘然长啸顺流下,櫂夫请留恐仙去。姑令结缆寒沙边,月方正中光入船。洗杯索酒属明月,今夕之乐宁非天。

    桐膏妙法  古墨佳构——制墨创新的热情讴歌

    目前所知最早写诗赞扬蒲大韶新墨者,是南宋著名文学家晁公溯。他获得友人馈赠的蒲氏桐烟墨,试用效果极佳,于是写下了《涪川寄蒲舜美桐烟墨来试之良佳因成长句》:

    西风吹林秋日白,修桐叶雕霣(yǔn)寒碧。霜余结实凤不至,野人取之出膏液。山中老翁颇喜事,买膏燃光归照室。旋收轻煤下玉杵,阴房掩翳烟不出。泽麋解角麝荐香,严冬折胶天与力。律灰吹尽无裂文,外乾中坚介如石。故人怜我贫嗜书,遗我一丸欣有得。空堂无风尘亦静,朝阳压窗书绕壁。起临墨池洗砚试,入手已怪光夺漆。苍忙忽惊玄云晦,罨(yǎn)霭顿失寒松色。徐嗟流落用失所,翰墨何同有勋绩。从军豪气吾岂能,倚马翩翩磨楯墨。傍人笑言君勿疑,著书固属穷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