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史迹-江津
  您的位置:首页 > 聂荣臻故居
Ô 返回首页   Ô 返回上页  
提起江津,人们自然会想到抗战时期闻名全国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开国元帅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江津吴滩镇郎家村,他的青少年时代在此生活了15年,他也从这座院子里出发,走上革命道路,走上抗日战场。抗日战争初期,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在忻口会战中,与师长林彪共同指挥了平型关战斗。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把前线总指挥部设于雁门关下的岭口村一所窑洞里,以表示坚决抗战的决心。
资源搜索:  

聂荣臻故居


提起江津,人们自然会想到抗战时期闻名全国的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开国元帅聂荣臻。

    1899年12月29日,聂荣臻出生在江津吴滩镇郎家村,他的青少年时代在此生活了15年,他也从这座院子里出发,走上革命道路,走上抗日战场。抗日战争初期,先后任八路军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在忻口会战中,与师长林彪共同指挥了平型关战斗。

 1937年初秋,日军先后攻占了张家口、大同,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矛头直指山西太原。为阻止日寇的进攻,1937年8月28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把前线总指挥部设于雁门关下的岭口村一所窑洞里,以表示坚决抗战的决心。他在这里多次与副司令长官朱德、卫立煌、周恩来、彭德怀等会商作战计划,协调各部队的行动。

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的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伏击日军辎重队。1937年9月25日零时,八路军第115师向平型关出发。战士们顶着狂风暴雨,涉过湍急的山洪,在拂晓前到达了指定地区,把全师主力布置在平型关到东河南镇10余里长的公路南侧山地边缘上。给敌人设下了埋伏圈。

25日晨5时半左右,日寇板垣师团第21旅团辎重部队的第一辆汽车进入伏击圈。聂荣臻传令:沉住气,没有命令不许开火。等敌千余人及汽车、大车300余辆进入伏击圈后,115师某团5连连长曾贤生率全连首先向敌冲杀,用手榴弹炸毁敌人最后一辆汽车。敌人退路被截断,于是拼命冲杀,反复争夺公路两侧制高点——老爷庙。敌人争夺失败,预示着被围歼的灭顶之灾,于是企图冲破独8旅阵地逃命。独8旅战士拼死抵抗,给予日寇迎头痛击。

激烈的战斗持续到27日白天,敌人终未能冲破包围,敌板垣师团21旅团遭到歼灭性打击。这次战斗,共歼敌1000多人,击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它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迫使敌人将进至浑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转移到平型关方向,因而有力地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友军的作战。

1937年11月,跟据毛泽东的指示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聂荣臻率领约3000人的武装,在山西省五台山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由他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当时,整个晋察冀边区除了五台县县长宋劭文和盂县县长胡仁奎外,几十个县的政府官员都跑光了。到处是无政府状态,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老百姓群龙无首,惶惶不可终日。聂荣臻决定首先建立统一的抗日民主政府,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扩大武装力量,加强党和政权的建设。他还根据五台山地区和尚、喇嘛比较多的实际,提出欢迎僧侣参政、动员他们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当胸前佩戴者“代表”二字标志的僧侣代表进入会场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全体与会代表一起高呼“欢迎宗教代表”的口号。

    为此,新华社专门发了五台山僧侣参政、参加抗战活动的快讯,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五台山的和尚、喇嘛更是深受感动和鼓舞,他们积极参加抗日工作,在五台山地区站岗放哨,传送情报,刻印宣传资料,为抗日部队提供食宿等。佛救会还将五台山青黄两庙18岁至35岁的480多名青年僧人组织起来,成立僧侣自卫队,还有一些年轻的僧人报名参加八路军,上阵杀敌。

    在聂荣臻的领导下,晋察冀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先后开辟了冀中、冀东、平西、平北等根据地,到1939年,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到拥有72个县、1200多万人口、主力部队近10万人的模范根据地。毛泽东赞誉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并号召八路军向晋察冀根据地学习。

1939年秋,日军兵分十二路向晋察冀边区进行冬季“扫荡”。聂荣臻周密部署,采取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指挥八路军在雁宿崖同日军进行激战。10月30日夜晚,一分区司令员杨成武向他报告:“坐镇张家口的敌第2混成旅团指挥官阿部规秀中将,派出三路人马向我一分区扫荡,其中东路全是鬼子,约600人,今日出动。”聂荣臻披着衣服在屋内走了几步,果断地一挥拳头:“打!重点就打东路的鬼子兵,我们就再上演一次平型关战役,用胜利来庆祝军区成立两周年。

11月3日清晨,600多名鬼子果然来到雁宿崖“扫荡”。早已埋伏好的杨成武部队突然向敌人发起攻击,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时分,除10名鬼子趁着夜色逃走外,其余600多鬼子全部被消灭。聂荣臻随后指示杨成武:“我摸得准他们的脾气,鬼子骄横任性,这次吃了亏,一定会回来报复的。”他命令杨成武将部队转移到黄土岭一代,隐蔽于适当位置,寻机再战。

    果然不出所料,第二天,恼羞成怒的阿部规秀亲自带领1500多名鬼子,沿着旧路前来报复。被日军称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是日军独立混成旅团第2旅的旅长,是日军赫赫有名的“山地战专家”。他仗着装备精良,根本不把吃不饱,穿不暖,缺枪少弹的“土八路”放在眼里,一路气势汹汹地杀奔而来。11月7日上午,鬼子进入了包围圈,冲锋号声响起,八路军战士如猛虎下上般冲向敌人,枪炮声,喊杀声响成一片。鬼子受到突然打击,顿时乱了阵脚,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聂荣臻命令部队,缩小包围圈,决不让鬼子逃出去。

    阿部规秀见势不妙,仓皇中逃到了上庄子附近的一个小庙旁,在那里指指画画,企图收拾残局。一分区炮兵连发现这一情况,立即调整炮口,几发炮弹准确地落在阿部规秀身旁,立刻把这个不可一世的魔鬼送上了西天。

阿部规秀是中国抗日战争中被消灭的职务最高的日军指挥官,此举震惊了日军,也震动了全中国。毛泽东致电聂荣臻,要他嘉奖有功人员。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和全国各地的友军、抗日团体、著名人士纷纷拍来贺电,祝贺黄土岭围攻战的胜利。全国各地的报纸也纷纷报道黄土岭战斗经过,刊登各种祝捷诗文。全国抗战热情更加高涨。而日本国内,影响最大的报纸《朝日新闻》,连续三天以通栏标题《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报道了阿部规秀被消灭的经过。

    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对日作战,也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在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战士进攻井陉矿区时,八路军战士杨仲山在被日军炮弹炸毁,且燃着大火的火车站中,听到有孩子的哭声。他冲进去一看,发现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大的有五六岁,小的一个还不满周岁,又受了伤。她们的父母是井陉矿区的日本员工,日军自己的炮弹落在火车站,把她们的父母都炸死了,两个孩子正哇哇地直哭。杨仲山从废墟中救出这两个日本小姑娘,前线部队指挥员把这一情况报告给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将军。聂将军立即叫他们把这两个孩子送到他的指挥所去。战士们把两姐妹放到两只大箩筐里,挑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望着那两位日本小姑娘无助的眼神,聂荣臻的心被深深震动了。他先抱起那个不满周岁的小妹妹,看见她的伤口包扎得很好,便马上叫警卫员到老乡家里给他找奶吃。他对大家说,“虽然敌人残忍地杀害了我们无数的同胞,但这两个孩子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要好好地照料,绝不能伤害日本人民和他们的后代。”然后,又慈爱地拉过那个大一些的女孩,问她叫什么名字。女孩叫美穗子,她不会说中国话,只是用惊恐的眼神望着聂将军。聂将军亲手削好一个梨子,递到美穗子手中,温和地说:“这梨子洗干净了,吃吧。”美穗子见聂将军和善可亲,便接过梨慢慢地吃起来。开饭的时间到了,聂将军把美穗子拉到怀里,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她喂饭。几天以后,美穗子一点也不拘束了,她用小手拽着将军的马裤,跟着将军跑前跑后,形影不离。
  然而,前方的战事十分紧张,部队也会随时转移,为了保证两个孩子的安全,让她们尽快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去,聂荣臻决定把她们送回石家庄的日军指挥部去,让日方把孩子转送回国,交给她们的亲人抚养。
  临行前,聂将军和美穗子一起照了相。第二天,他派人准备了两个筐子,把这两个日本孤女放进筐里,挑选了一位可靠的老乡把她们送往石家庄。聂将军在筐里放了许多梨,留着孩子们在路上吃。得知自己将要离开聂将军,坐在筐里美穗子久久地望着慈祥的聂将军,眼中露出依依不舍的表情。聂将军写了一封给日军官兵的亲笔信,交给送美穗子姐妹的老乡。信没有封口,聂将军告诉老乡,路上如遇鬼子盘查,就把这封信拿给他们看。信中说: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八路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亦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我八路军本着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
  老乡挑着两个日本小女孩,来到驻石家庄日军司令部,将两个孩子和聂将军的亲笔信交给日本军官,连日本军官也不由得对聂将军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

两个孩子送走了,戎马倥偬,转战南北的聂荣臻将军,却经常惦念着这两个日本小姑娘:她们回到亲人身边了吗?她们现在过得好吗?40年后的1980年春,中国的各大报纸刊登出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接着,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这篇文章一刊出,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吸引了已经结婚的美穗子的注意,美穗子决定: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

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新疆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采访一次特别的会晤。美穗子全家早早地站在大厅中央等着救命恩人的到来。不一会儿,正门打开,已是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美穗子面前。美穗子似乎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对元帅的感激,“扑通”一下子跪倒在元帅面前。聂元帅连忙扶起美穗子,此时美穗子姐妹已经泪流满面,美穗子姐妹捧出一幅字画,上面写的是中日友好万古长青。聂帅高兴地点点头,对她说,“看到你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我很高兴!”美穗子连忙说:“因为您救了我,才有我今天的幸福。”此情此景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那段时间,将军战火之中救孤女,成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佳话。聂荣臻元帅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他被日本人民尊敬地称为“活菩萨”,“中日友谊的使者”。

    当年,在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边区,有一位闻名全国的拥军模范,她就是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的戎冠秀。

    1938年,八路军工作队进驻下盘松村,贫苦出身的农村妇女戎冠秀积极投入抗日运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村里的妇救会主任,带领村里的妇女积极拥军支前。酷暑夏夜,戎冠秀忍着蚊虫叮咬,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做军鞋,手指肚上磨出了鲜血,又磨成了老茧;数九寒天,她为伤员洗涮绷带,手上冻裂的口子一道道。

1941年到1943年,日本侵略者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在反“扫荡”中,戎冠秀带领妇女给前线战士送水送饭。在严重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伤员的生命,她拿出家里最后的面粉和鸡蛋,做成可口的饭,一勺勺地喂伤员;她见伤员脚冷,就撕开女儿的棉袄,掏出棉花暖在战士的伤口处;为了及时把重伤员送到医院,年近五旬的她带领妇救会会员,抬着担架,颠着小脚,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为了掩护一个重伤病人,她临危不惧,让伤员踩在自己的肩膀上,把伤员举扛上去,藏进了山上的暗洞……多少伤员在转危为安时都情不自禁地向她行跪拜大礼,多少负伤的战士苏醒后对她喊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

1944年2月1日,聂荣臻发布命令,授予戎冠秀“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荣誉称号,

从此,这位子弟兵的好母亲就成了拥军爱民的一面旗帜,影响并鼓舞着千千万的子弟兵和人民群众。

1988年6月,聂荣臻元帅得知戎冠秀老人生病住院,专门托人去探望,并将一束“勿忘我” 花送到老人病榻前,戎妈妈激动得连声说“谢谢聂司令员”,并嘱托女儿也给聂帅捎去一束“勿忘我”。

今天,江津人民在聂帅的家乡建起了聂荣臻元帅纪念馆。在这里,望着一件件聂帅曾使用过的文物,驻足于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前,重温聂帅在领导晋察冀边区抗战中的功绩,就会想起李公朴先生的评价:“晋察冀是模范的抗日根据地。模范的抗日民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晋察冀边区,象征着中华民族解放的胜利,象征着新中国光明灿烂的前景。它的名字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头的深处,激荡着每一个爱国者,每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特别是鼓舞着年轻一代的希望和向往……晋察冀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