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集

唱响啰儿

与竹枝词有着深厚渊源的石柱土家“啰儿调”于长江干流上惟一的土家族自治县孕育和传唱。200年来,在与外来文化三次大融合的发展中,这一本土民歌与其他土家族民歌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从而形成了石柱土家“啰儿调”的独特风格及艺术韵味。该民歌内容丰富而多样,曲调简洁而多变,其乡音乡韵的民族风格,淳朴而浓郁。

第十四集

神话石柱

石柱县城东边有一座神奇美丽的万寿山,山上一东一西高耸着两个酷似男人和女人的柱石,据说石柱地名就来源于此,当地人称之为男、女石柱,将此奉若神灵。对自然现象的顶礼膜拜,实为人们憧憬一些难以实现的意愿而寄托的一种美好愿望,男、女石柱的神话寄托了人们对世间男女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第十五集

千年古道

石柱西连巴蜀、东邻鄂楚,长江三峡库区和武陵民族地区在此交汇,遗存了千里盐运大道—巴盐古道。一条长约3尺,宽约2尺的石板铺成的路历经三千年风雨,将积淀的盐运商贸习俗遗留至今,盐运背夫和挑夫在这里演奏了绵延的铿锵古韵,勾画出了一幅独特的劳作画面。独具特色的背挑工具、为风餐露宿的运输者提供庇护的老店子、豪放粗野的盐歌号子、发生在古道上的盐运轶事,串起了劳工们这一路的悲喜生活。

第十六集

梦幻西沱

西沱古镇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原名西界沱,古为“巴州之西界”,因地临长江南岸回水沱而得名,与长江明珠——石宝寨隔江相望。西沱属石柱县管辖,有“一脚踏三县”的称誉。这里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清朝乾隆时期,就“水陆贸易、烟火繁盛、俨然一沼邑”,从古至今,这里就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深水良港,现在已成为该县观光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七集

择地而居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吊脚楼分布十分广泛,特别是在七曜山区、方斗山区和河谷老街最为典型,当地又称之为“干栏”“千柱落地式”或“转角楼”。营造土家族吊脚楼的工匠们因地制宜使用手中的斧子、锯子、墨斗和凿子等工具将当地石、木材料精心打造,把分散的木柱、木方和木板组合为牢固的吊脚楼,依其实用性建出堂屋、厢房或地正屋、厨房和火塘,显示了其工艺科学、构思巧妙、布局合理。

第十八集

盛节牛王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这里的土家人兴办牛王会,届时要唱牛王戏,以示消灾,求得牲畜兴旺。土家人过牛王节让牛休耕,并喂给它精美的饲料,感激牛为人类丰收辛勤耕耘,并为它立祠祭祀。这种表达对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乞愿而产生的玩牛民间舞蹈习俗就应运而生。整个玩牛过程摹仿牛的生活、劳动和习性而舞蹈,显得真实有趣。

第十九集

万寿古寨

石柱县旅游资源丰富,集中体现出绿色生态、土家风情、历史文化三大特色。万寿寨位于石柱县城东16公里的万寿山上,为秦良玉建寨备战之地,寨前有缺门,驻马关,寨上约20万平方米,分前、内、后三寨,海拔最高1530米,四面悬崖绝壁,仅一路可上。寨上有保存完好的白杆兵营、旗台、点将台、宫厅、练兵场、杀人坝、前中后三道寨门遗址,寨顶清泉,常年不涸。逢年过节,游人如织。

第二十集

忠贞巾帼

秦良玉是明朝末年著名女将,重庆忠县人,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记载到史书将相列传里的女性名人。秦良玉陵园位于重庆石柱县城东,始建于清顺治五年,即秦良玉辞世之年。该陵园前临龙河,背靠回龙山,园内青松茂密,园外翠竹依依,由陵园区和秦良玉家庙三教寺两部分组成。该陵园为传说中秦良玉的48座陵墓中的主墓,不仅为该墓增加了几分神秘庄重之感,更成为这座县城历史文化里极其重要的部分。

第二十一集

锣鼓断头

土家人在与汉族人群长期文化交往中,土家斗锣形成了独特的演奏形式,它既保留了独有的双小锣配制,又加入了川、京剧中的鼓,形成独特的五人演奏形式;既有土家族打镏子中的传统曲牌,又有汉族锣鼓中的精品;既保留了土家族耍锣鼓的一些特点,又融入了川、京剧打击乐的精华,并在长期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耍锣鼓风格和韵味。而衍生其中的“断头锣鼓”,不仅丰富了土家耍锣鼓的风格,给人臆想、耐人寻味,更彰显出土家人的淳朴、直率的风格,折射出土家人永不服输顽强向上的民族精神。

第二十二集

寿诞令出

石柱“酒令”,即土家习俗中的“说客词”,土家先民称之为“四言八句”,它贯穿于土家人的“结婚酒”、“三朝酒”、“祝寿酒”风俗习惯之中,尤其以婚俗最为丰富多彩。自古以来,土家人在为自家儿女喜结百年之好时,通行独特的民间口头文学——“酒令”,是周公六礼中最后的“迎亲”里的必经程序。整个婚仪贯穿的“酒”文化,将这酒令演绎成了一场绘声绘色、百战不厌的文战,抑扬顿挫充满了质朴的乡土气息。